“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诗中这“百万家”,便是当年无数四合院拼合而成的城市景观。倘若我们置身于现代北京的四合院中,触摸着风雨洗礼的青砖墙体,或许耳畔依然会响起岁月深处的吆喝,墙外是行人在胡同中往来穿行的市井烟云。
时光倒流至2000多年前,秦皇一扫,所建直道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大量青砖被用于铺设路沿,勾勒出了中国古代交通工程恢弘的轮廓。而作为一种烧结砖,青砖的主要原料只是常见的黏土,通过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经过上千度高温煅烧制成。制作技艺千年不改,但历经千年风雨的青砖却可以坚硬如故。
镂空的曲面墙体仿佛扭曲了空间,但仔细看来,构成曲面的恰恰是一块块整齐排列的青砖。建筑的风格从不限定于的建材,而普通的青砖完全可以做到“因事制宜”。在西方风格的路灯与现代居民区的映衬下,这座青砖庭院的美并不夺目,却融入了城市的夜色,成就了小窗中的浪漫与远方万家灯火的温馨。
对一幅砖雕作品而言,设计很重要,原料也非常重要。用来进行雕刻的青砖,硬度必须恰到好处,太硬,雕刻的时候容易“爆炸”,硬度不够,动刀的时候总觉得黏黏糊糊,用力不当也会破裂。用于砖雕的青砖,出窑后还要在水中的磨石上细细打磨,打磨得光滑如镜。这样的青砖叫作水磨砖。以前,我看到“水磨石”“水磨砖”这样的字眼,总觉得云里雾里,这一次才算弄明白了,以后去欣赏古建筑,看到这样的标签,一定会觉得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