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给排水系统配水口的位置
宜放在水面下1.0~1.2m处,理论上讲,在池两端的表面以高速漫流的形式进行配水,能够保证人体大限度地接触到净水。但考虑到余氯的逸失和对人体的冲击,目前一般布置在水下0.5~1.0m处。
由于水面下lm深度内即是安装比赛用计时器的区域,又是游泳者触摸区域,且人体正常游动的上下范围亦在1.0m以上,因此,配水口宜设在水面下1.0~1.2m处较为合适。
配水口应均匀布置在泳道的分界线处,而不是现在的泳道中心线处,这不仅可免除对运动员触摸时的影响,还可使边道处的配水口距池边恰为0.5m,从而更利于消除池面拐角处的死水区域。
游泳池给排水系统设置混合器与除污器
混凝剂的投加均为重力式。泳池内有时形成大量絮体的现象,除操作不当投加量过大(应至少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均匀投加)外,还与滤前混合反应的时间过短有关。故建议在远离水泵的吸水管路上设置简单的管道混合器,加强混合并增长混合反应的时间,从而使絮体能在滤前形成,并被滤除。为避免滤料由于某种原因漏失而进入泳池内造成清除的困难,建议在滤后出水适当位置上装设除污器(同锅炉除污器)。
章 总 则
第1.0.1条 为使游泳池的给水排水设计符合游泳水质、水温、卫生要求和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管理和节约用水,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人工建造的游泳池和跳水池的给水排水设计,但设计温泉游泳池、冲浪游泳池、游泳池、水上乐园等游泳设施时,还应遵守有关规定。 第1.0.3条 游泳池的给水排水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遵守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以及其它有关规范或规定。
第二章 水质和水温
节 水 质 第2.1.1条 游泳池初次充水和正常使用过程中的补充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2.1.2条 游泳池池水的水质应符合表2.1.2的规定。人工游泳池水质卫生标准表2.1.2
序号
项 目
标 准
1
PH值
6.5~3.5
2
浑浊度
不大于5度,或站在游泳池两岸能看清水深1.5m的池底四、五泳道线
3
耗氧量
不超过6mg/L
4
尿素
不超过2.5mg/L
5
余氯
游离余氯:0.4~0.6mg/L
化合性余氯:1.0mg/L以上
6
总数
不超过1000/ml
7
总大肠菌群
不得超过18个/L
8
有害物质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执行
注:比赛游泳池池水水质还应符合有关规定。
图片
第二节 水 温 第2.2.1条 游泳池的池水温度,可根据游泳池的用途,按下列数值进行设计: 一、室内游泳池: 1.比赛游泳池:24~26℃;2.训练游泳池:25~27℃;3.跳水游泳池:26~28℃;4.儿童游泳池:24~29℃。 注:旅馆、学校、俱乐部和别墅内附设的游泳池,其池水温度可按训练游泳池池水温度数值设计。 二、露天游泳池的池水温度不宜低于22℃。 第2.2.2条 室内游泳池设有准备池时,其池水温度按本规范第2.2.1条的训练游泳池数值设计。
第三章 给水系统
节 系 统 选 择 第3.1.1条 游泳池应采用循环净化给水系统。 第3.1.2条 当水源充沛时,游泳池可采用直流给水系统,但入池混合后的池水水质应符合本规范第2.1.2条的规定。 注:当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直流净化给水系统。 第二节 充水和补水 第3.2.1条 游泳池的初次充水时间,应根据使用性质和城镇给水条件确定,一般宜采用24h。但长不宜超过48h。 第3.2.2条 游泳池的补充水量,应根据游泳池的水面蒸发、排污、过滤设备反冲洗(如用池水反冲洗时)和游泳者带出等所损失的水量确定,一般可按表3.2.2的数据选用。游泳池的补充水量 表3.2.2
游泳池类型和特征
比赛、训练和跳水用游泳池
公共游泳池
儿童游泳池
幼儿戏水池
室内
露天
室内
露天
占池水容积的百分数(%)
3~5
5~10
5~10
10~15
不小于10
游泳池的水处理系统
人在游泳池游泳的时候,会在水中留下油脂、皮屑和其他杂质,游泳的人越多,水质被破坏得也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泳池水质维持干净,那么拥有一套完整的循环过滤系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一个游泳池的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循环系统、过滤系统、消毒系统。
泳池水循环系统主要有循环方式有顺流式、逆流式和混流式。
顺流式循环系统是游泳池的全部循环水量,经设在池子端壁或侧壁水面以下的给水口送入池内,由设在池底的回水口取回,经净化、消毒处理后再送回池内继续使用的水流组织方式。亦称顺流式循环方式。
逆流式循环系统是游泳池的全部循环水量,经设在池底的给水口或给水槽送入池内,再经设在沿池壁外侧的溢流回水槽(沟)取回,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后再池底给水口送回池内继续使用的水流组织方式。
混流式循环系统游泳池全部循环水水量由池底给水口送入池内,而将循环水量的 60%~70%的水量,经设在沿池壁外侧的溢流回水槽(沟)取回;另外 30%~40%的水量,经设在池底的回水口取回。将这两部分循环水量合并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后,再经池底给水口送回池内继续使用的水流组织方式。亦称混合流式循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