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能见度的定义
能见度即目标物的能见距离,是指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辨出目标物轮廓的距离。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可以客观地测量,并用气象光学视程(MOR)表示。与当时的天气情况密切相关。当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天气过程时,大气透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在气象学中,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白天能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水平距离。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夜间能见度是指:(1)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水平距离。(2)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水平距离。在空气特别干净的北极或是山区,能见度能够达到70~100km,然而能见度通常由于大气污染以及湿气而有所降低。霾、雾、烟雾可将能见度降低至零,雷雨天气的暴雨不仅使能见度降低,同时由于地面湿滑而不能紧急制动,暴风雪天气也属于低能见度的范畴内。能见度不足100m时,通常被认为为零,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道路封启动自动警示灯牌,但是由于能见度的大幅降低、锁、道路行车速度过大、尤其是道路系统实时性的不足,仍然存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如连环撞击事件的隐患。
5能见度仪的工作原理
能见度测量仪器是一种全天候条件下连续工作的精密光电式气象仪器,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同一般的光电仪器相比较,该仪器的工作环境,对性能上的要求也很高,在仪器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到光源功率稳定的自动控制,微弱光信号的检测还要考虑仪器长时间工作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对光信号的削弱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
大气中光的衰减是由散射和吸收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吸收因子可以忽略,而经由水滴反射、折射或衍射产生的散射现象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故测量散射系数的仪器可用于估计气象光学视程(MOR )。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主要采用红外光源的前向散射体制、交叉光路结构。发射器与之间的距离为1200mm,散射角35°。仪器工作时,发射器通过红外发光管发出一束中心波长为940nm的红外光射入大气中,由于聚焦透镜的影响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光成6°角,6°对于接收端,由于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很微弱,采用了锁相放大电路将它从干扰信号中提取出来。因此在发射端我们对光源发出的光信号进行了方波调制,使有用信号具备一些干扰信号所没有的物理特性。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发射器与在成一定角度和一定距离的两处。不能接收到发射器直接发射和后向散射的光,而只能接收大气的前向散射光。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可以得出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消光系数。
由于传感器测量的区域于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样品空气,因此不能准确代表四周环境的真实能见度,同时受大气环境中的湿度、水汽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影响,测出的能见度与实际能见度存在一定误差。
11能见度仪的安装选址原则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应安装在对周围天气状况代表性的地点,应不受干扰光学测量的遮挡物和反射表面的影响,要远离大型建筑物,远离产生热量及妨碍降雨的设施,避免闪烁光源、树阴、污染源的影响。
在进行能见度场地选择的时候,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仪器安放的位置能代表周围的天气状况。
(2)没有影响光学测量的障碍物和反射表面没有明显的污染源。
(3)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光学部件不能指向强光源,建议在北半球将接收机指向北,南半球指向南。
(4)100m内没有大的建筑物和其它产生热和阻碍降水的物体,树的阴影也应避免。
(5)必须有可利用的电源和通讯线路
远距离测量路面积水、冰和雪
测量路面状态
测量积水、冰面、湿滑程度
非埋入式设计
抗锈蚀
红外检测远 15.5 米
无需封闭车道,安装维护简单
坚固设计,全天候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