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豆杉,常绿乔木,树皮淡灰色,纵裂成长条薄片;芽鳞顶端钝或稍尖,脱落或部分宿存于小枝基部。叶2列,近镰刀形,长1.5~4.5厘米,背面中脉带上无角质突起,或有时有零星分布,或与气孔带邻近的中脉两边有1至数条状角质突起,颜色与气孔带不同,淡绿色,边带宽而明显。种子倒卵圆形或柱状长卵形,长7~8毫米,通常上部较宽,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种子可榨油;树皮含单宁;木材可供作用材。南京和上海都有栽培;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河南和陕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红豆杉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条片脱落;大枝开展,一年生枝绿色或淡黄绿色,秋季变成绿或淡红褐色,二、三年生枝黄褐色、淡红褐色或灰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脱落或少数宿存于小枝的基部。 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长1~3(多为1.5~2.2)厘米,宽2~4(多为3)毫米,上部微渐窄,先端常微急尖,稀急尖或渐尖,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而微小的圆形角质状突起点,常与气孔带同色,稀色较浅。雄球花淡,雄蕊8~14枚,花药4~8(多为5~6)。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间或生于近膜质盘状的种托(即未发育成肉质假种皮的珠托)之上,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长5~7毫米,径3.5~5毫米,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稀上部三角状具三条钝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稀三角状圆形。
空气与光照红豆杉生长对空气要求严格,因此置于室内后要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开窗通风。同时,将红豆杉摆放在室内有温暖阳光照射的地方。红豆杉二号、三号由于树小要注意调节光照,需要光但不能长时间放在强光处,一般夏秋季每天上午10 点以前或下午5 点以后晒两小时左右即可。平时多接受散射阳光,否则会因强光灼伤叶片而出现叶尖焦黄。
红豆杉,是红豆杉属的植物的通称。该属约11种,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有4种1变种。 红豆杉属于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