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儿童乐园玩家们踏过的路与踩过的坑 两点经验值得借鉴
01 乐园流量变现成本高。
这是一开始的定位就决定了的,在顾客潜意识里儿童游乐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商品,除非这个商品本身也具娱乐性,比如玩具、线上游戏等。此外即便儿童乐园推出类似早教服务,顾客也不会认为物**所值,可以说线下儿童乐园很难有高客单价,想要借用儿童游乐场的流量进行变现的难度较高。
对于传统儿童乐园在流量变现上, 可以跨界和多个行业进行合作,例如餐饮、医疗服务等,还有就是联合IP,将乐园变成展示IP服务与商品的平台, 将娱乐性的服务与产品有效融合。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跨界较重要的是一个原则, 就是体验要围绕交易做, 而不能是为了体验而体验。无论是更豪华的装修、更先进的儿童游乐园设备, 更复杂的人流动线设计, 还是更有噱头的场内服务, 较终这些体验能如何能让顾客产生消费, 提升坪效,才是接下来乐园洗牌期的重点。
02 基于传统乐园“消费者是孩子而不是家长”的设定,很容易出现场景打造不足的问题,忽略掉家长的很多需求。
相反,当下市场上新出现的亲子餐厅,就很好地考虑到了儿童乐园消费者的角色转换,特别是在社区店里,封闭式的室内儿童乐园只是一部分,孩子有人看管,家长也可以约着朋友闺蜜安心就餐。如此一来,无论是从餐厅的装修设计、菜品设计还是服务设计上都是为了满足家长的社交需求,此时高客单价就是水到渠成了,而且顾客到店的频次也可以提高。
与目标客户自身利益相关
先讲一项实验:实验者拿着一张有几十种实物(如小刀、帽子、面包、汽车、香烟、书……)的广告图片,给被试者看数秒钟,然后要求被试者将看到的物品,尽可能地回忆出来。测试的结果是:几乎所有处于饥饿中的穷苦孩子都看到了面包,有的还能准确地描绘出面包的形状和色泽;而另一组富人的孩子,他们看到面包的比例大大小于穷人的孩子,而看到新奇的玩具的比例却**穷人的孩子。
可见,在一个广告中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并非取决于视觉本身,而是取决于观察者想看到什么和不想看到什么。只有触动了消费者自身利益的广告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效果。
02 重位置or重运营的平衡术,难以把控
通过儿童业态带动家庭消费,已然成为商家的发力点,越来越多的人想在亲子儿童乐园领域分一杯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关于“线下儿童乐园成败的关键是位置还是运营”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是,相比于其他零售行业实体店铺而言,室内儿童乐园更看重位置,位置是其决定性因素。谈及位置就不得不讲到租金,但儿童乐园又是一个抗租金能力比较差的行业,好的位置租金高,租金太高儿童乐园做不下去。较早的时候很多购物中心,商场为了拉人气,给的条件都很优厚。但现在商场的儿童业态竞争激烈,条款也上来了,慢慢的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里。另外,租金在儿童乐园前期投入和年运营成本占比较大,开儿童乐园需要足够的资本才行。如果商场位置不好,乐意没人气,会迅速倒闭。
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儿童乐意再以“地段”为生意模型的核心,就是死路一条。精细化运营决定儿童游乐场长久健康发展,而这又牵扯到人才的缺失。目前儿童行业基本上被割裂为两大块,一个是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模式的在线各类教育,另一个是其他传统模式,这其中儿童乐园就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美术培训、舞蹈培训等,然而资本和优秀人才都挤向了前者。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具的应用是个大话题,也是传统模式的老板们的盲区。
紧抓会员制 不时做促销活动
会员制,是现代淘气堡儿童乐园运营中较常用手段。会员制不仅能帮助儿童游乐园快速回本,解决回头客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宝贵的顾客资料,乐园可以实时而精准的对这些顾客做优惠通知、邀请节日活动等,五一、六一、端午、中秋、国庆、元旦、寒暑假,甚至外国的节日都是实行促销的好时机。
游乐设备维修保养谁来做
淘气堡儿童乐园项目多、儿童游乐设施更多,想要持续稳定运营,一定要做好维修和保养。这方面的话,大型儿童乐园建议找专业人员来做,花钱雇人图个省心;小型儿童乐园店小活少易管理,经营者较好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无形之中为乐园节省了一笔开资。
几乎所有新开的购物中心都有儿童游乐场,游乐公园、大梦想游乐园、埃迪乐园、罗力乐园等品牌被大众所知, 甚至一些购物中心在儿童乐园入驻后重焕生机。不仅如此,万达、碧桂园等**级地产企业也斥巨资打造室内亲子儿童乐园。儿童游乐场已成为新增购物中心的标配。
儿童游乐场以“1+N”的形式带动家庭消费。70后、80后仍是购物中心的主流消费者,这部分人群不仅消费能力强,且家庭消费重心逐渐转移至后代身上。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庞大的儿童人口将成为儿童业态发展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