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表现
只危害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展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缘隆起的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毫米,深者3毫米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毫米大木栓化硬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
发病原因
病菌可随种薯越冬。病菌也能在土壤中越冬,并腐生多年。病菌可由病薯、土壤、家禽粪便及地面流水传播。幼薯表皮木栓化以前,病菌可由皮孔或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薯块表皮木栓化后,病菌很难侵入。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 -30℃ ,土壤较干时发病重。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的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的厚皮品种较抗病。
发生条件好特点
疮痂病从开始结果时候感染,随着土豆膨大而发展,膨大期较盛。内蒙古、河北、陕 西等省的病斑主要以凸起型为主,山东、四川、山西、甘肃省的为凹陷型病斑,平状病斑 在云南、黑龙江、山东的个别地区相对较多。
1、病原的存在: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的情况下 当年当季不会形成危害;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危害。马铃薯收获后, 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细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根除。
2、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特别是在28℃左右的中性 或微碱性砂壤土环境中,较易引发疮痂病。细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较好的环境,在 pH5.2以下却很少发病。而马铃薯适宜高产的PH值为5.5-7.0。因为使用化肥追求高产,连年种植条件下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也使 得与之有拮抗关系的有益菌减少。所以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PH: 5.5-7)或碱性的马铃薯田处于高温条件下一般会发病较重,并且在土壤偏碱性、连作重茬 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较高。
3、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品种改 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也易于被细菌侵染。
4、中微量元素失衡,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力低下 。
5、块茎膨大期,人工浇水或集中降雨,细菌病原会因为有充足水源而快速繁殖或转移 ,低洼地块积水较多往往发病较重。下水头往往*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细菌菌源具有 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或者 高温干燥天气,非酸性的砂壤土发病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也重。
总体防治思路及作用机理:
1、喷施定植沟:
喷施种块,修复种块创伤面,提高种块抗侵染能力;在药液所到处一定时期内形成保护区使植株免受侵染;营养复壮快速提苗增强株体*力。
2、花期普防(现蕾期、开花1/3时):
开花时马铃薯*进入幼果膨大期,表皮细嫩、膨大时易于擦伤,易被病菌侵染,侵染后易于快速繁殖形成病灶,进而形成疮痂面。
通过喷雾药液传导至根部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幼果形成保护,并修复幼果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重点防治:
对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作为重点防治区位,视情况采用提高浓度、增加用药次数或小区域穴灌等方法重点防治。
-
防治方案:
普防方案:
(1)下底肥时,施用奥农乐微生物菌剂(可与**肥、农家肥、化肥混合施用),按每亩25-50公斤使用,可穴施、沟施、或撒施(需深翻)。
(2)下种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喷施定植沟,药液对准种块喷,以达到种块消毒、修复伤口的作用;
(3)苗期,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5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
(4)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5) 开花数量占1/3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病区**方案:
(1)在普防的基础上对患病区、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等重点区域,使用青枯立克60-150倍+大蒜油800-10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穴灌2-3次,每次间隔5-7天,病情严重的复配其他化学杀菌剂;
(2)重点防治时间: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应强化普防措施如: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四、注意事项
1.青枯立克与其它药剂复配时,应首先稀释青枯立克作为母液,再依次稀释其它药剂。
2.地力旺不能与大蒜油及化学杀菌剂复配。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专注于桃树流胶病,猕猴桃溃疡病,番茄溃疡病,草莓根腐病,沃柑溃疡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