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仪器,明明半年前校准过,都还没过有效期,突然就失准了,这是怎么回事?要怎么处理才好?”这位客户提到的问题其实是挺常见的,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人身安全与健康的行业更应该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小编将从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两方面给大家做个讲解。
失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点:
1、不当使用与操作
众所诸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使用的计量器具精密度越来越,仪器越精密,相对来说就越容易损坏。技术人员在使用与操作过程中方法不对,就有可能导致计量器具失准;计量人员在给仪器进行校准时,如果经验不够,也有可能使仪器失准。
2、在运输和保管中受损
计量器具作为高精度仪器,对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包括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线等等都有要求,如果环境因素在不到仪器要求,时间久了,会出现失准现象。另外,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路况不好、运输包装不当也会使部件受到损伤,从而使仪器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
3、校准周期设置不合理
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需要根据仪器类型、用途、使用频率等因素设置校准周期,对于精密度要求较高、误差允许范围较小、使用频率很高的仪器来说,校准周期要比其他仪器时间短。像普通仪器一般一年校准1次,精密度要求较低、误差允许范围较大、使用频率很低的可2-3年校准1次,但精密度要求较高、误差允许范围较小、使用频率很高的仪器须3-6个月校准1次,像这类需要3-6个月校准1次的仪器,如果校准周期设置为1-3年,那**过了时间就容易出现失准的情况。
4、计量器具质量问题
计量器具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其自身结构方面也跟普通的仪器有很大差别,较大的特点是部件较多、部件特性复杂。因此,计量器具在生产时选用的部件材料要求也很高,像弹性、强度、密度等性能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材料筛选出问题,选用了一些性能达不到要求的材料,或者在生产中一些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仪器质量,使其在校准周期内出现失准。
既然仪器在校准周期内出现失准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以避免失准现象的发生呢?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效果好。
而失准现象的有效对策就是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具体如下:
1、对计量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
不当使用与操作源于使用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及其维护保养的不了解,通过对使用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可帮助他们在具体使用、操作过程中注意对仪器设备的保护,从而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2、加强对计量器具的防护
为防止计量器具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受到影响,需要注重对计量器具的碰撞防护、腐蚀防护等保护工作。如在运输时要做好防碰撞包装,避免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出现碰撞及震动,影响机理器具自身性能。在保管时,也要做好防尘、防潮湿等防护工作,通过清洁养护、防护包装等措施,有效避免酸碱物质、空气尘埃和湿度对计量器具部件性能造成影响降低计量器具准确度。
3、科学设置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
对容易在使用中受到影响的计量器具,应根据其特点和使用频度,合理设置校准周期,避免校准周期过长导致出现精准度降低及计量失准的情况发生。同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如校准过程发现失准或偏差过大的问题,要尽快检修。
4、使用前做好校准,必要时调整使用范围
为了避免使用有质量问题的计量器具,在购买后、使用前,应首先对计量器具进行校准,对于失准或不符合使用精准度要求的,要求厂家进行更换。如果因存放不当导致准确度下降,不符合原有使用要求,可调整其使用范围。例如,在科研、生产中使用的计量器具精度达不到使用要求时,应禁用此计量器具,或将使用标准降级,仅应用于对计量精度较低的操作中。对于达到一定使用年限的计量器具,无论精度如何,都不应再用于较高准确度要求的测量工作中,防止在使用中由于**过规定范围的误差、失准等情况使计量工作受到影响。对计量精度严重不符合规范标准的计量器具应作报废处理。
综上所述,计量器具在校准周期内出现失准,会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关人员在计量器具使用前应当**校准,对校准周期内出现失准的计量器具进行全面分析,并尽快的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计量工作的准确性。
深圳市华中航技术检测有限公司专注于仪器校准,设备检测,计量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