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从人类生存论的维度上来理解殡葬活动所具有的关怀与教育生命这一潜在功能。如果我们看不到死亡与殡葬活动所具有的这一功能, 我们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这一与人类存在相始终的特殊活动存有的*。*学者郑志明认为 :殡葬文化就是教导人们经由仪式活动, 能够顺利地通过死亡阶段, 开显出生命本质的运作法则。生命观与殡葬文化一直是紧密地相互结合, 二者早已形成不能分离的深层结构, 从观念层扩展到实践的行为层, 是建立在人类精神意识下的主体运作上, 以完整性的礼仪规范指导人类*深刻地领悟生命的存有之理, 圆满自我善生与善死的主体生命。
令人遗憾的是,在惯常的思维方式下,我们仅仅是把殡葬看做是处理尸体的一种活动,而鲜有人意识到它对活着的人具有的重大精神*。与此对殡葬本质偏狭化的认识相对应的是,在操作层面上,我们把殡葬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以及服务的范围*大地狭窄化了。殡葬职工把自己的工作简单的定位为“烧死人和埋死人”的职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死人尸体和骨灰,忽略了丧户家属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心情感受和特定的心理需求;*没有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生命教育和生命传承的使命。
当然,他们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秉持“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 的观念?为什么在工作中要求职工“视逝者如父母,视丧户如亲人” ?不仅如此,各级地方*、殡葬服务管理部门评价服务优劣与否的标准也只是用经济效益、火化率等来衡量,而不是结合着社会和文化效益乃至教育功能等, 从多维度运用多标准来综合评价殡葬活动乃至殡葬改革的成效。
沙依巴克区克拉玛依东街福寿堂殡葬服务部专注于乌鲁木齐墓地,乌鲁木齐公墓,乌鲁木齐殡葬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