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中国核电产业,海龙核科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核岛防火密封材料和乏燃料中子板业务的国产化。未来,海龙核科将成为核电建设提速的受益者。
率先实现核岛防火材料国产化
海龙核科董事长戴金华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在央企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国电集团镇江谏壁电厂燃料公司担任几年技术员后,他又在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工作。在那里熟悉了核岛材料设计后,他渐渐萌生了创业想法。2015年,戴金华控股的海龙核科在新三板挂牌。
近期,上证报记者来到海龙核科调研,实地参观了公司防火车间、乏燃料中子板生产车间、研发检验楼、在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了解公司产品和工艺流程。“先和面,再把面揉搓紧实,最后把面轧成薄片。”戴金华向记者如此形容中子板生产流程。
核岛防火密封材料供应曾长期被外资如德国喜利得、美国3M和法国mectiss等行业成员垄断。2006年,通过与中核集团下属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战略合作,海龙核科获得了核心材料硅酮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并将其产业化,较终实现进口替代。2013年,公司还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子项“AE01物项密封材料”的研制工作。
技术突破后,海龙核科生产的核岛防火密封材料很快打开了市场。公司已承接国内的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电投集团旗下十几座核电机组核岛防火封堵工程,覆盖了中核集团新建核电防火封堵材料大部分项目,各项技术指标满足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法国核电机组堆形。
2015年,海龙核科又突破了乏燃料中子吸收板的国产化,成为国内一家通过乏燃料中子板产业化鉴定单位。与防火材料相比,乏燃料后处理市场更是核电行业的蓝海。乏燃料是核电站核反应堆产生的剩料,其中包含大量放射性元素,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人身危害。随着国内核电站投建数量和运行时间的增长,乏燃料的贮存、运输、循环处理等各个核电后处理环节的发展完善迫在眉睫。中子吸收板是存放乏燃料设备格架的主要原料,而海龙核科生产的中子板就主要应用于新建核电厂的格架。
核电项目审批缓慢影响公司主业
核电是海龙核科产品的主要应用市场。虽然技术连连突破,但较近几年,海龙核科防火密封材料和中子板收入占比连连下降。
2019年,海龙核科营业收入4.25亿元,其中防火材料1.19亿元,中子吸收板5.4万元,两者合计占比28.01%。2018年,海龙核科营业收入2.41亿元,其中防火材料1.28亿元,中子吸收板588万元,两者合计占比为55.44%。再往前,2017年,防火材料收入为8269万元、中子板为4043万元,两者合计占比为67%。
戴金华解释,核电项目审批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2016至2018年国内没有批准新的核电项目,导致公司没有新订单,主营业务增长乏力。为了生存及维护客户关系,公司加大了稀土业务,而稀土业务也给公司贡献了不少利润。
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开工建设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今年年底核电运行装机应达5800万千瓦。实际上目前,到2020年在建机组仅约600万千瓦,与规划差距较大。
此外,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和国网能源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预测,在基准方案下,2030年前、2031至2050年两个阶段,我国应分别保持每年6台、每年8台核电机组投产规模。实际相比之下,2019年我国仅投产3台核电机组。
不过,今年全国*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仍乐观表示,核工业*二个春天来了,“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恰逢其时,更需要快马加鞭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也表示,应尽快促进核电新项目核准,加强关键设备等自主化攻关,全面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积极开拓非核市场
为了避免下游市场过于单一的风险,海龙核科近年尝试向非核领域拓展。
防火密封材料除了用于核电外,还可以用于石化、通信、交通、工民建等多个领域。记者在海龙核科生产车间看到一根被刷白的钢柱子,据介绍,这是刷了防火涂料的钢结构。还有包覆电缆和热力管道的防火材料、穿墙防火封堵材料、桥架防火保护装置……防火密封材料用途非常广泛。
而不同应用领域对防火材料要求不同。海龙核科专门辟出一个车间,用于测试不同应用场景下材料的耐火、高温腐蚀、燃烧烟气毒性、长期寿命等性能。比如,在现场,记者看到几根外形正常的钢梁。戴金华介绍,因为刷了防火涂料,钢梁燃烧2到4个小时都不会变形。如果没有这个保护层,大火烧15分钟后钢梁就会变形。
济南鸿邦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德国慧鱼锚栓,施邦加固材料,喜利得防火封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