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臭氧治理成效不明显
摸清臭氧污染底数,深入挖掘减排潜力,是确保臭氧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之所以臭氧治理成效有限,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污染问题在哪里、污染对象都有谁、污染总量有多大等问题搞清楚。
有的地方抱着几年前的污染源清单干现在的活;有的地方大量社会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尚未纳入防治“大盘子”;有的地方对“两高”项目污染治理成效没有做过减排绩效评估。在这样背景之下制订出的臭氧污染防控方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进入夏季,臭氧污染治理又进入了攻坚期。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高浓度的区域性臭氧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很多城市空气质量实现根本改善的关键因素。笔者发现,在落实污染治理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要求的过程中,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粗枝大叶、有表无里等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对臭氧污染成因、来源及防控策略认知仍不清晰,对臭氧污染防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臭氧污染治理举措落实不到位,导致臭氧污染防治成效欠佳。
一方面,要深挖本地污染源底数,摸清污染对象,做细做实臭氧污染防控方案,为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科学的臭氧污染防控方案要不折不扣落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生态环保督察多次发现个别地方臭氧污染应急响应管控措施不到位问题。有的地方夏季臭氧污染防控相关方案制定得井井有条,但治理成效不大。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在防控措施落实上避重就轻、缺斤短两。一些区域协同实施联合防控臭氧污染,但协同防控的成效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个别地方在落实防控措施上“耍花活”、打了地方保护主义“小九九”。因此,应增强大局意识、求真务实,在落实臭氧污染管控措施上动真格、用实劲、防私心、求实效。
生态环境部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夏季监督帮扶发现,一些地方存在企业数据造假等问题。当地为了GDP增长,对企业数据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常监测数据不真实、不稳定,不仅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而且直接影响臭氧防控举措的部署和实施。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数据造假问题的重视程度。对第三方机构,不能用信任代替监督,要提高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拓宽监管渠道、强化监督力度。各相关部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要形成监管合力。要从常态化打假、治假、惩假做起,认真解决企业不守法问题,严防出现因造假导致的臭氧污染治理不力问题。
大连绿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除尘脱硫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食品加工厂污水处理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