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尾写得好,就能发人深思,读之回味无穷。《春觉斋论文》在谈到文章结尾时写道“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惟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这里,“去路”即结尾之处。结尾“能发异光”,“长留余味”,是一切文章的作者都应当努力追求的。至于结尾的方法,也与开头一样,是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就议论文和记叙文分别谈谈:议论文结尾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总结全文,加深理解。“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比如,《中国社会各**的分析》这篇文章的结尾:“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大地主**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是我们的**力量。一切半无产**、小资产**,是我们较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搞乱了我们的阵线。二是提出号召,指明方向。比如《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的结尾:“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三是抒发感情,表示信念。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篇文章的结尾“它(指新的革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个结尾在读者心中留下光明与希望,对当时处于两个革命之间的战士起了巨大的励舞作用。记叙文的结尾,我们也举出三种来看:一是与开头照应。比如,前面我们举了杨朔《茶花赋》的开头,后来作者看了云南的茶花,特别是童子面茶花,开头的设想——面一张画以慰怀念祖国的情思,——得到了解决,于是其结尾这样写道:“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较浓较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可以正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这样照应开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又如,前面我们引用了茅盾《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较常见,较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是点明主题。记叙文中前面记了许多事情,主题虽已有所表露,但不明确,因此,作者在结尾处常常特别把主题点明一下。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其结尾这样写道:“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的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三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结尾是:“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个结尾文字含蓄,寓意深刻。既表现了对战友的怀念与对敌人的憎恨,又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每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以及作者的风格而定的。绝没有什么“公式”可套。我们写文章时,应根据文章的主题、内容、形式和自己的习惯,灵活地运用它们,不要生搬硬套。但我们在写作时,应当注意这样四点:一是要把开头和结尾当作整篇文章的**组成部分。开头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结尾切忌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二是要注意开头与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三是开头结尾都要力求鲜明新颖,吸引读者,启迪读者,发人深思。四是防止“虎头蛇尾”,草草收兵,不了了之,即所谓仓促完篇。 未完待续……推广全民阅读新时代!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阅读是一件较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我们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玄幻言情、豪门总裁、穿越架空、仙侠奇缘、科幻网游、都市异能、校园宠妃、职场娱乐、同人灵异等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拒绝听书,听书不利于思考,更容易被朗读者、讲解者带动情绪。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想,而听书适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哪能听得懂呢?
测试账号专注于金钻会员,图片广告,文字链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