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存在着误差过大,伸长值测量不准确等问题,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等严重问题,今天的分享内容中将会对比传统施工工艺与智能化施工工艺之间都有什么样的改进,以及智能化的优势又都体现在了什么地方。
智能张拉研发背景:较近15年的桥梁安全事故统计从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全国发生的较大桥梁垮塌事件为30起。2007年~2011年5年来,全国共有37座桥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桥梁发生事故,共致使182人丧生,177人受伤。平均每年有7.4座“夺命桥”,即平均不到两个月就会有一起事故发生。桥梁事故逐年增长。
在这37座桥梁中有60%的桥龄不足20年,有些桥梁寿命还不足12年,引起了全国**。
原因一:预应力张拉不合格在使用的预应力桥梁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箱梁在**板、腹板、底板、横隔板以及齿块等部位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裂缝,其中箱梁腹板裂缝较为普遍和严重。
原因二:孔道压浆不密实
1、压浆工艺不能保证管道充盈;
2、浆液质量差,水胶比大,泌水;
3、管道堵塞。
原因三:预应力施工质量通病预应力施工质量通病主要体现在:张拉强度和时间失控;断丝、滑丝;锚下开裂、下陷;绞线在孔道内缠绕;多穿或少穿绞线;锚夹具质量差;砼质量、材料质量等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问题被隐瞒,将给结构留下了很大质量、安全隐患。
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一、传统张拉工艺
通过大量的预应力检测数据分析,发现传统的张拉工艺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张拉力误差过大,±10%;
伸长值测量不及时不准确;
张拉过程不规范,损失大;
人工记录,隐患被掩盖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较新《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关于预应力张拉施工与旧规范的区别:
1、对张拉控制应力的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7.12.2条*2款,±1.5%);
2、对对称同步张拉工况张拉力提出了允许误差要求(见*7.12.2条*1款,±2%);
3、注重结构建立合格的有效预应力,对有效预应力偏差提出了具体要求(见*7.12.2条*3款,±5%;*7.6.3条*2款);
4、延长了锚固持荷时间,由以前的2分钟延长到5分钟(见*7.12.2条*2款);
5、重视有效预应力的均匀度,强调采用梳编整体穿束工艺防止钢绞线缠绕。(见*7.12.2条*3款;*7.2.7条;*7.8.3条*2款)。
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概要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通信、控制、液压等现代技术对预应力整个张拉过程进行控
制,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全过程按规范要求自动完成的预应力张拉工艺。其中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以张拉
力控制为主,伸长量误差为校对指标。
(1)、精确施加张拉控制应力
系统能精确控制施加的预应力力值,将误差范围由传统张拉的±10%缩小到±1%。(2011版桥涵施工技术规范7.12.2*2款规定“张拉力控制应力的精度宜为±1.5%”该系统具有两个独立的力值测量系统,能够相互矫正,保证测力精度)
(2)、实时校核伸长值误差
智能系统可实时采集钢绞线伸长量,自动计算伸长量,及时校核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值偏差是否在±6%范围内,实现应力与伸长量同步“双控”。(规范规定“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偏差应控制在±6%以内)
(3)、精确实现多**同步张拉一台计算机控制两台或多台干斤顶同时、同步对称张拉,
实现“多**同步张拉”工艺。(规范规定“各干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为±2%)
(4)、消除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损失张拉程序智能控制,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停顿点、加载、卸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过程要素完全符合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规范规定持荷时间为5分钟)较大限度减少了张拉过程的预应力损失。
(5)、精确智能锚固功能
张拉结束后,缓慢卸载,自动测量锚固回缩值,计算预应力损失。降低了传统瞬间卸载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滑丝、断丝等风险。
(6)、远距离施工质量同步管理功能预应力张拉施工关键数据,实时、在线、高标准控制。采用B/S架构设计的数据平台,施工方及监理方根据权限可随时查看管理相应的施工情况,及时动态掌握现场情况。
(7)、远程故障诊断维护功能
核心部件采用工备结合设计模式,可远程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顺利施工。
(8)、自动生成张拉记录表
张拉力值、伸长值、伸长值误差、回缩值、同步率等关键数值在记录表中均有记录。减少了内业整理资料的工序,同时也可以高质量的监督工程的进行。
三、技术经济比较四、锚下有效预应力无损检测技术
在进行锚下检测的过程中,发现纵向预应力质量控制的较好,竖向预应力、横向预应力质量控制较差。目前锚下有效预应力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在湖南、陕西、贵州、广东等省大面积应用。
四川蜀一预应力机械有限公司专注于千斤顶,锚索,锚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