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雕刻是一种鬼斧神工之作,它是细微之处见神奇的一种艺术形式。橄榄雕刻起源于我国的唐宋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我国的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橄榄雕刻品的历史发展。
“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核舟记》不少人都耳熟能详。
榄雕属于雕刻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榄雕始创于增城新塘镇,早在明代就已盛行,达到很高水平。明代僧人以榄雕船赠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还亲自操刀雕刻;而到了清代榄雕更是历年的贡品。历史上较为**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为雕刻**;现代榄雕作品继承传统,小巧玲珑,运用了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手法创作,精雅别致,令人叹绝,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认为,榄雕已经属于濒临失传的良好民间工艺。
增城盛产乌榄,乌榄榄核**个头够大才适宜于制作榄雕。过去乌榄树随处可见,很容易就能挑选出适合用于雕刻的榄核。榄雕兴盛时,江浙一带的手工艺人热衷于南下增城挑选创作原材料。广州榄雕就是取材于增城、番禺、中山等地的乌榄。但随着增城的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榄雕依赖的乌榄树纷纷被连根拔起,目前该地已很少见乌榄树了。增城只有三棵树所产榄核为雕刻上品且可以入药。虽然价格并不贵,可是收购起来也颇费周折。
广州的榄雕,工精艺高,玲珑轻巧,镂空通雕的蟹笼、雀笼、花篮、花瓶等日新月异,多姿多彩,人物造型也非常精致、惟妙惟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一种**物美而又便于携带的精小件欣赏品,深受旅游者欢迎。
抗战前,国外客商到处找寻榄雕工艺品,当时广州榄雕从业者9人,其中以陈忠较**。1955年,广州市工艺美术联社及出口公司组织动员艺人复业。区麟、区琦兄弟较先恢复创作,1959年,区麟用两个特大榄核拼嵌,雕出新作《十二门花窗船》,船上雕刻人物达40多个,神态各异。窗花、锚链、尾舵较为精致玲珑,木座上刻有“大闹天宫”图案。之后,刻有历史人物、仕女、神仙道佛的产品不断被创作出来。
1958年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成立,后并入大新象牙工艺厂,此时,榄雕的花色品种增加到50多种。如多层花舫、云龙花瓶、通雕蟹笼、吊链宫灯、花塔、古鼎、梅花牙签筒以至国际象棋等。后由于产值低等原因,在职人员越来越少,20世纪80年代末榄核雕刻组停产。
榄雕艺人们善于吸取牙雕精透细腻的特长,在体小质硬的榄核上因材施艺,细心制作,力求使榄雕工艺品接近甚至达到象牙雕刻工艺的**水平。
榄核两头尖,中间大,根据这个特点,利用榄核来雕刻船,是较适合不过的。历史上,榄雕的工艺品就是以雕刻“紫洞船”而**的。明朝的《核舟记》中,更是盛赞榄核船的精美,可见榄雕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而曾昭鸿更是凭着在大新象牙厂工作十多年的经验,勇于改革、**,大胆地运用镶嵌、镂通的技术,把两个甚至多个榄核拼成一体,设计出了构图灵活、变化多端的新型工艺品,从而开拓了可供榄雕**技术纵横驰骋的新天地,其题材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起来。如今,榄雕的船型,已经从“紫洞船”发展到龙舟、撒网渔船、多层亭台画肪等新款。而后来的榄雕宫灯,更是通过各组挂链、刻花、吊坠等饰物的穿插、镶嵌和点缀,构成秀丽雅致的造型,特别美观耐看。
永清县别古庄昕兴雕刻坊
永清县别古庄昕兴雕刻坊专注于橄榄雕刻,廊坊核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