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0例正常人,男100例,女80例,年龄20~65岁,均来源于2008年我院体检中心自愿体检者,各项体格检查大致正常。106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本院2008~2009年内分泌科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男60例,女46例,年龄38~70岁,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被检者均在清晨空腹采集标本,无菌采血5ml(不使用止带),用肝素钠抗凝管,来回倾倒5~6次混匀。调试仪器在正常状态,重复2次检测全血,各指标数取均值,并作记录;血浆在离心机上以1 5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血浆待检,重复2次检测血浆,各指标数取均值,并作记录,标本在2h内完成检测。
1.3 试剂及仪器 0.85%盐水、蒸馏水本科室配制,赛科希德SA6000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及质控液为赛科希德,TDZD-WS型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为湘仪离心机厂生产,XB-B旋涡混合器为姜堰市康健医疗器具有限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0.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检测结果见表1。血液流变学变化表明,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明显增高,尤其低切下血黏度增高,使血液在血管内的流速减慢加之微循环观察到血液流态呈线粒流或粒缓流,以及红细胞的聚集,从而导致或加重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的痉挛、淤滞,微血管变为扭曲、交叉等异形,使红细胞通过困难,加之红细胞刚性增大、变形能力差,加重了血液的不畅,更易造成组织缺氧,使机体主要脏器功能减退。这一方面说明血黏度和微循环障碍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微循环和血流变两方面紊乱的结果,而微循环和血流变的改变其始动因素是高血糖.
3 讨论
3·1 检测和统计180例20~65岁本地区正常人的血流变学参数发现:(1)男/女血流变学各参数之间结果有一定的差别,经样本均数t检验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红细胞压积除外。(2)将人群按年龄分为3组,发现不同年龄组之间结果虽有一定的差别,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F= 0.45,P<0·05)。
3.2 检测和统计106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1)全血黏度(高切)(5.21±1.24)mPa·s,全血黏度(中切)(6·13±1.22)mPa·s,全血黏度(低切)(11.96±3.85)mPa·s,血浆黏度(2.36±0.62)%,红细胞聚集指数(1.84±0·48),红细胞变形能力(1.63±0.32),红细胞刚性指数(6·38±2·44),红细胞压积(0.48±0.21)%。(2)与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有所增高,经样本均数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血浆中以脂肪、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增高使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及聚集增多,变形能力降低,使全血黏度增高,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使葡萄糖渗透到红细胞内,改变红细胞内的液态流动性,导致黏度升高,另外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血小板聚集增强因子”,使血小板容易黏附、聚集,也是全血黏度增高的原因之一。
3.4 不同地区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参数都有所不同,糖尿病能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后者已成为心、脑、肾主要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因此检测糖尿病(DM)患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观察糖尿病的微循环改变,可为早期防治血管疾病及并发症提供客观而力的依据,并为疗效判定提供客观指标。
无锡市康而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血流变分析仪等